摘 要:邓尔雅,书法幼承家学,善小学,精鉴赏,工诗文,篆刻书画俱精,继承古法而又独具风格。其书法篆刻取法邓石如、黄士陵等书法篆刻大师,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书法与篆刻风格,为20世纪的书法创新与学术界提供了重要启示。邓尔雅在精研传统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注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书法作品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书法;篆刻;篆书;传统;创新 DOI:10.20005/
摘 要: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其对中国古代礼仪、文学、医学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作为香文化的物质载体,熏香器具不断发展变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当时的制作技艺和时代审美,也凝结着古人的高雅追求和文化精神。文章以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几件熏香器具为研究对象,介绍古代香文化。 关键词:熏香器具;香料;香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8.002
摘 要:文章通过对龙口市博物馆收藏的西周玉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揭示西周时期玉器制作的高超技艺以及玉器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彰显莱夷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关键词:龙口市博物馆;西周;玉器;鉴赏;文化内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8.003 0 引言 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
摘 要: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自20世纪90年代三峡大坝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云阳境内沿江两岸和支流腹地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先秦至唐宋时期墓地、聚落,出土了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随葬品。其中,云阳县出土的汉晋时期的铜镜布局规整、造型丰富,是汉晋时期云阳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风貌和汉晋朐忍县城的繁华再现。 关键词:云阳出土;汉晋;乳钉连弧纹;草叶纹;昭明镜;
摘 要:多年以来,徽县不时发现古代墓葬,以汉代、宋代墓葬居多。除随葬品外,砖室墓的墓砖极具特色。徽县博物馆馆藏一批宋代画像砖,色彩艳丽,题材广泛,形象流畅精美,玲珑剔透、毫发毕现,表现形式多样,彩绘施釉画像砖尤为独特,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为考察、研究徽县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砖雕;墓葬;彩绘;图案 DOI:10.20005/j.cnki.is
摘 要:在我国书法的浩瀚长河中,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犹如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的草书作品。目前天津博物馆藏有唐代仿王羲之《寒切帖》文物,文章针对这一件唐代仿写的《寒切帖》,从多个角度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书法;王羲之;《寒切帖》;历史意义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8.006 在我国书法的浩瀚
摘 要:金乡县巩堂村元君庙内保存有多处清代的八仙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地方社会中的八仙信仰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以西配殿前屋檐下的《八仙过海》壁画和殿内东壁上可以辨识的八仙壁画为研究对象,从构图特征、色彩特征、造型特征以及空间布局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八仙壁画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壁画;八仙过海;艺术特征;八仙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
摘 要:文章深入探讨了汉代铜镜的工艺艺术与文化意蕴,通过对胡氏镜、袁氏镜、刘氏镜、君宜高官铭文镜、四乳规矩镜、鸟兽镜、长宜子孙镜以及尚宜子孙镜等馆藏精品的个案分析,展现了汉代铜镜的多样性与精湛技艺。铜镜的装饰图案以及纽座形制,无不体现了汉代工匠的匠心独运。铭文内容丰富,揭示了汉代社会的信仰观念、生活理想和家族伦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子孙后代的期许。此外,通过对镜背纹饰的解读,展现了
摘 要:横山古道襟连苏皖,沟通南京禄口、小丹阳集镇、溧水、马鞍山博望四地,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对数条古道的保存情况做简单介绍。同时钩沉史料,在推定古道大体铺筑时间的同时,也对古道的历史前身做试论。古道残径附近有一处“三元殿”,结合相关文献的记载,可窥见往昔横山一带浓郁、多元的宗教文化。 关键词:横山古道;青阶岘;太伯奔吴;苏峻;三元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摘 要:海南“辅政堂”捐中医古籍抢救性修复项目历时2年时间,共修复9种30册。从修复档案的制定到修复成效的检验,始终遵循着安全性与真实性两条基本原则,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法。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对古籍修复中的补纸选配、糨糊使用及用水清洗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医古籍;古籍修复;修复成效;述评 DOI:10.20005/j.cnki.issn.1
摘 要:我国拥有大量的石质文物,但许多石质文物在长期使用、流传、保存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变化、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石质文物断裂,破坏了文物的整体性,影响了文物价值与展陈效果,不利于长久保存。文章就断裂石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粘接加固和勾缝处理进行论述,结合圆明园石质龙头的操作实例,介绍粘接加固与勾缝处理的基本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断裂;石质文物;粘接;加固;勾缝 DOI:10.20005/j.
摘 要:文物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在漫长的岁月中,那些得以保存下来的文物面临着被侵蚀的风险。纺织品文物材质特殊,易受虫霉侵害,而传统的文物消毒方法可能会对其造成损害,因此,文章研究了熏蒸消毒、真空充氮技术和植物性抗菌剂等无损消毒方法,并结合上海博物馆的案例说明了环氧乙烷熏蒸消毒法的应用。 关键词:纺织品文物;无损消毒;熏蒸消毒;上海博物馆 DOI:10.20005/j.cn
摘 要:新时代,为提升兵团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出台了《兵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由此,兵团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鉴于此,文章立足于兵团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阐述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意义,分析当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诸如摸清文物底数、加大资金投入、充实专业队伍、完善制度规范、扩大宣传效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兵团
摘 要:展览是中医药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也是体现中医药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而中医药博物馆展陈则直接影响展览内涵的传播力与受众的观展兴趣。受种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中医药博物馆展陈与综合类博物馆相比,总体上存在一定差距与局限性,降低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能。为提升中医药博物馆展陈能力,文章对展陈有关的概念作了辨析,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陈列为例,从展陈内涵与展陈表现形式两个方
摘 要:建设文物资源数据库是博物馆进行文物收藏、研究及活化利用的重要工作。目前,国内众多博物馆投入大量资金完善藏品数据库以加强文物应用研究、文化价值挖掘与活化利用。文章以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纹饰数据库的建设为例,探索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建设中关于纹饰数据采集的相关标准,通过铜鼓纹饰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数字化相关技术范围和文化体系构建路线,探索可移动文物纹饰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与理论,为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可移
摘 要:随着数字化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博物馆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线下展示转向多元的媒介传播途径。故宫作为全球知名的文化符号,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现,通过影视化路径的拓展,博物馆教育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文章在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框架下,探讨影视赋能故宫博物院教育的逻辑转向、变革机理与提升策略,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专题片,揭示影视赋能下博物馆教育的潜力与局限性。 关键词:故宫;博
摘 要:中小博物馆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收集、保存、研究和展示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小博物馆在藏品保护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技术创新、意识提升和管理优化等多个角度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去应对。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信息化程度不高同样是中小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小博物馆在藏品保护上遭遇了种种挑战,但这绝非不可逾
摘 要:随着博物馆事业不断深入发展,基层博物馆对自身教育功能也愈发重视,不断探索与实践教育活动的多种形式。基层博物馆办好社教活动,需要博物工作者找准定位,从馆藏文物、乡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出发,拓展教育活动形式。博物馆社教活动和观众之间也是双向的选择与互动,观众在参与博物馆社教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文化,博物馆在观众参与社教的过程中拓展服务边界。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社教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
摘 要:地方博物馆作为传承与弘扬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机构,应在文物的陈列与保护上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我国地方博物馆众多,但在管理保护与陈列上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认为,多变的气候与环境提高了文物保护的难度,烦琐的开发陈列过程对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馆藏文物开发利用的不充分、文物展示的过度商业化是地方博物馆普遍遇到的问题。而漳浦县博物馆存在和其他博物馆相似又不完全相似的问题。文章以漳浦县
摘 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肩负着传承历史、传播知识、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博物馆利用丰富的展品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目前,很多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要,博物馆应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与优化。文章旨在通过分析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对
摘 要:民办博物馆是在民间收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莒南县域内的民办博物馆涵盖茶具、钟表、茶文化、农耕文化、泥陶等领域,其在展览展示、教育研学、文化传承等功能发挥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现阶段民办博物馆的发展面临资金、人员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文章尝试从全领域合作到文创产品的研发等路径突破发展瓶颈,以期更好地发挥民办博物馆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莒南县;民办博物馆;文化;功能 DOI:10.20005
摘 要:博物馆线上教育最初作为线下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博物馆线下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脱离线上教育的辅助功能,博物馆线上教育又将何去何从。文章对山东博物馆线上教育活动现状展开研究,结合山东博物馆线上教育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探讨博物馆线上教育的优势以及博物馆未来线上教育的发展规划,以期助力博物馆更好发挥为公众服务的功能,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线上教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效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程,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历史责任感。通过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思政课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用机制的目标与原则,并阐述了课程内容的整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的具体实施路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与红色文化的兴趣,践行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思政课;应
摘 要:革命文物作为重要的红色资源,在革命历史教育、革命精神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如何加强馆藏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凝聚力量、激发斗志的独特功能,已成为地方革命类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沂蒙革命纪念馆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革命文物的基本内涵、价值意义,简要介绍了沂蒙革命纪念馆的馆藏革命文物概况,分析了加强馆藏革命文物活化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沂蒙革命
摘 要:博物馆革命文物利用工作具有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虽然形式多样的展览、精美的文创产品等丰富了革命文物的利用形式,但是在有效利用上还存在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主动融入旅游意识不强、革命文物利用创新能力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博物馆要转变文化本位思想,开放格局,从夯实基础性工作、增强主动融入旅游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支持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发力,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博物馆展示设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空间叙事理念成为博物馆展示设计领域的新潮流与趋势。空间叙事理念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达方式,其通过对空间布局、人流动线及展品陈列等构思设计,将信息、故事和情感融入展示空间中,增强展示内容的趣味性。文章深入研究空间叙事理念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将传统展示方式向多元化主题的沉浸式展示转变,构建
摘 要: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传播历史和文化的重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博物馆双语讲解员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以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为例,探讨双语讲解员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作用、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旨在为讲解员的培训和文化遗产教育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遗产教育;博物馆教育;双语讲解员 DOI:10.20005/j.cnki.issn
摘 要:文章对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我国高校博物馆在设施、资质、服务、活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了其中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同时,在对全球范围内高校博物馆最新理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通过深入研究、创新开展特色活动、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等方式,推动我国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现状分析;发展路径;文化展
摘 要: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盆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典型代表,其纹饰繁复、意义深远。文章基于图像志解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太阳崇拜、时间观念、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从古代生存环境角度剖析纹饰成因以及原始农业社会背景下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式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水波纹;太阳崇拜;形象史学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
摘 要:兽面纹是青铜器上的典型纹饰,在青铜器盛行时期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文章以兽面纹为切入点对青铜器纹饰辨伪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纹饰演变及时代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常见的青铜器作伪手法分析,探究纹饰研究在青铜器辨伪过程中的作用,揭示纹饰发展变化对青铜器纹饰辨伪的意义。 关键词:兽面纹;青铜器;纹饰;鉴赏;古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8.
摘 要:颜文姜祠不仅是一座古代建筑的瑰宝,更是中华孝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颜文姜祠内的碑刻为颜文姜祠的历史发展沿革提供了详细的文字记录,是研究颜文姜祠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孝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关键词:石碑;颜文姜祠;古建筑;历史传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
摘 要:唐三彩,这一起源于唐代的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釉色和造型,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其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开放,也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当代文化创意设计中,唐三彩的特色元素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设计师们从其鲜明的色彩搭配、饱满的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汲取灵感,将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创产品。文章旨在探讨如何
摘 要: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状况的反映。秦人墓葬常见屈肢葬葬式,常被认为是在西迁途中吸收小型部落而逐渐内化的一种葬俗。因为屈肢葬的墓葬多简陋,墓主人社会地位较低,故更多的研究集中在讨论屈肢葬是否为一种“奴隶葬式”。除此之外,对屈肢葬在秦人墓葬中的广泛存在和秦人独特的由对于自然的认识而形成的鬼神观念有所关联的探讨,也是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秦人;屈肢葬;葬式 DOI:10.20005/j.
摘 要:文章基于现存北宋铜钱实物、照片和拓印,分析了北宋钱币的造型和当时的经济背景。论证北宋时期广泛运用活字排版技术铸造金属钱币,即采用活字技术制作原母,然后再翻铸母钱或子钱。 关键词:北宋;铸币;活字;铜钱;铸钱工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8.034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北宋共延续了16
摘 要:“在事死如事生的史前社会,葬具是墓葬礼仪和思想意识的重要载体”。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在考古发掘出土的部分良渚文化墓葬中发现了木质葬具,文章通过对良渚时期木质葬具的梳理,探明其形制、规模、等级及变化规律。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葬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8.035 使用木质葬具(椁
摘 要:云南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的铜刀以其功能多样、形制各异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而独树一帜。其独特魅力在有銎的弯刀和专为纺织设计的打纬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不仅彰显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匠心独运,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卓越的实用性。在与周边文化的广泛交流中,云南青铜文化不断吸纳西北地区青铜文明的精华,同时积极借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冶制技术,为先秦时期我国繁盛的青铜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云南;青铜
摘 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国家只有我们中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字之功劳。通过研究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可以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古人丰富的精神文化。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考古发现及书法作品,文章系统梳理了汉字由前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发展到今文字阶段的历程。研究表明,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以绘画表达的前文字阶段演变为以线条书写的古文字阶段,再向以笔画书写的今文
摘 要:现有扬州唐代墓志92方,通过对墓志文的释读,以及古文献记载和墓志出土信息,发现江阳县嘉宁乡一带是墓志所记唐代扬州人埋葬较为集中的区域,同时可大致框定出唐代扬州江阳县嘉宁乡的区域范围:今扬州湾头乡沙联村以西为其东界,东与唐江阳县江津乡接壤;今扬州的汶河路一带为其西界,西与唐江都县接壤;今扬州城东跃进桥以南至龙头关以北一带为其南界;今扬州的解放桥以北、大东门(大东门街、彩衣街)以南地区为其北界
摘 要:通过回溯20世纪初汪采白的黄山游历、黄山题材画创作和黄山宣传活动等历史事实,一方面揭示了黄山对汪采白画学思想成熟和山水画传承创新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展示了汪采白在推动黄山题材山水画的形式多元、内容丰富、艺术特色鲜明等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黄山与汪采白关系密切,二者因缘相遇,相互滋养、相互成就、相互影响,成为一对“相互建构”的关系体。 关键词:汪采白;黄山;青绿山水;山水画创新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漳州布袋木偶戏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漳州木偶戏面临生存危机,木偶艺术的传承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关键词:非遗传承;漳州布袋木偶戏
摘 要:冰沟河位于武威市区西部的祁连山中,地跨武威市凉州区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镇两境。2023年,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区域的调查中共发现史前遗址4处,采集到各类陶片和石制品。部分可复原的陶器显示,有罐、盆、碗等器型,石器有石锤、石斧、砍砸器、石片石器、细石器等,其时代从马家窑文化马厂时期一直延续到齐家文化时期,这些遗存为研究武威史前文化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武威;冰沟河;史前遗址
摘 要:2018年7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淅川县滔河乡黄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M1为宋代壁画墓,出土有壁画和瓷器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宋代南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其他遗物难以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此墓葬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宋代这一区域服饰、家具以及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直接的图像资料。 关键词:淅川;黄桥;宋代;壁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人民网北京4月7日电 (记者梁秋坪、王子锋)记者从司法部获悉,今年是国家安全法颁布施行10周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日前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 通知明确,今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活动主题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学习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力宣传国家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