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片叶中说诗情。《说“木叶”》是林庚先生研究诗歌语言问题的一篇学术文章。文中林先生对古诗中“木叶”与“树叶”的使用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揭示了诗歌语言“一字之差,一字千金”的道理。本期,我们将尝试从暗示性语言的符号功能、联想作用及其文化成因等三个结构层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给诗歌鉴赏提供一个新的解释路径。 思维纵横 由“木叶”说起 ——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李 清
在文人的诗里、画里、生活里,琴有真音,亭有真趣,石有真风,砚有真手,古董有真赏,清茶蔬食有真味……“清物”,不只是人玩赏取用的对象,更是一个点亮人心灵的意义世界。本期,借由诗画中“倚杖”意象以及“雨”的辨析,揭示出文人栖居于世界的方式,在文人之物中发现一个清澄深邃的思想世界,从艺术作品中深入“物”的生命本源。 品读1 东晋陶渊明“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将象征权力工具的“老人之杖”拉下神坛,
学习任务一: 课内巩固 阅读《说“木叶”》,完成1~8题。 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 C.相较于“
文题在线 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写作点拨 常识来源于日常知识的点滴积累,因此,常识背后常常存在事理。这里的